北京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zkyy.com/《叶小灵病史》是看过的乔叶写的一篇印象比较深刻的小说。小说中农村女子叶小灵的病,其实是一种理想。她的理想并非有多么高远,无非是想走进城市,过上城市人一样的生活,这个理想,很多人都曾有过,在别人那里,那只是个愿望,称不上什么理想,然而,叶小灵不一样,她用她独特的方式一直在不懈地追求和坚持,追求得那么地简单纯净、痴心痴意,这愿望就升华成了一种理想。在小说中,作者描写的豫北农村,和我们鲁北的农村没有什么大的差别。从叶小灵身上,我也看到了鲁北的村庄里一代或者几代女人的梦想、追求、和命运。由于多年来城乡生活的巨大差距,农村人对于城市形成了一种长期向往、仰望的情结。我生活的那个村庄,离县城差不多二十里路。现在差不多家家都有电动车摩托车,有的人家甚至有了汽车,村里人每天可以去县城的工厂里上班。但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自行车也不普及,去一趟县城是件很不容易的事。那时我们羡慕向往县城生活的心情,和叶小灵有什么两样?羡慕那里有电影院,有剧场,抬脚就可以看场戏看场电影,还羡慕那里有新华书店,有百货大楼,有邮电局,有自来水,有电,有那么多卖包子和火烧的小店铺……绝大数人,艳羡只是在心里,还得脚踏实地过日子,但是也有人像叶小灵一样,把进城当成一种追求来努力。七八十年代的时候,农村孩子进城,只有考学这条路。那时一个村几年出个大学生就是全村的荣幸,我的表哥70年代大学毕业在黄河北岸的城市工作,他的家几乎成了老家的收容所和接待处,不止是亲戚朋友,全村的人一有个长病生灾或是买点紧俏物品全是奔了他去。在中专生还是毕业包分配的时候,很多有望考上大学的学生为了保险,放弃了升高中考大学的机会,直接报考了中专学校,只为了跳出农门,有份城里的工作。我们邻村有个姑娘,学习成绩很好,初中毕业时本来是想考了中专有个工作早日减轻家庭负担,没想到那年县一中把成绩在前五十名的截留,她不幸在前五十名之列,无奈上了高中。就在县一中那三年高中里,因为学习压力大,家庭负担重或者还有别的原因,竟导致精神失常。后来她没有考上大学,经历非坎坷,每每想起来,真是让人痛惜。当然更多的农家子弟,考学那条路是走不通的。在户口政策放开以后,家长们可以拿出多年的积蓄去为孩子买一个城镇户口,再买一个在城里工作的机会,在那之前,那些相貌好一些的姑娘,走的是一条更加险峻的路。她们用她们的美貌,置换城里男人的残缺,铺垫一个走进城市的机会。在那时不像现在城乡界限这么模糊,但凡正常的城市人是不会轻易娶一个农村姑娘做妻子的,哪怕她美得象天仙。因为户口房子孩子等很现实的一些条件限制着,会影响他们实实在在的生活质量。村里的姑娘叫小芳,那是供他们怀念的。只有身体上有残缺或历史有污点的男人,在城市里没有选择的时候,才无可奈何地把目光投向农村姑娘。有次在一家小吃店用餐,看到美貌能干的老板娘和坐着轮椅的老板搭配怪异,听旁边的人说指点说,那男人的残疾,便是做了农村姑娘进城的跳板,谁知道她在城里站住脚以后,会怎么样呢。我对人身体上的残疾并无岐视之意,对那些勇于嫁给残疾人的姑娘们倒是充满了敬佩之情,当然,那是在有感情有真爱的情况下。如果,只是为了交换,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获得某种利益而当作筹码,那是不值的,可悲的。看到叶小灵没有为了实现进城的理想而接受那个跛腿的城里人之后,我松了一口气。是的,这样的叶小灵,才不至于辱没了那份理想和自身的美丽。叶小灵没有通过婚姻实现自己进城的理想,她嫁给了本村的邮递员,那是退而求其次的一种选择,邮递员为她带来城里的信息。她终于甘心做一名农村妇女,但是她的生活方式却是处处向城里人学习的。那种干净和讲究,读书看报的习惯,坚持说普通话,凡此种种,都是学的城里人。虽然这样的特立独行,与环境格格不入,但是,她仍然坚持。在她无奈超生了几个孩子,生活窘迫时,也没有放弃过。她摆肉摊卖肉,也和别人不同,她在肉摊前挂起黑板报,她帮助丈夫当上村官,在村里建图书馆阅览室篮球场,这一切,都是在向那个城市生活的梦想靠近。《叶小灵病史》的结局,是叶小灵的村庄经过规划,成了未来城市的繁华地段,叶小灵的理想终于要实现了,然而,她没有理所当然的兴奋,反倒显得怅然若失,并且失去了原来的个性,变得和正常人一样了。大家都说她的“病”好了,却没有原来“病”的时候可爱了。有时候,人们所享受的,并不是理想本身,而是追求理想的过程。
本文编辑:佚名
转载请注明出地址
http://www.dayeanyea.com/dyaygj/140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