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吃过天妇罗没?
日料店里的天妇罗,轻轻松松几十、几百大洋花出去,但小鱼小虾和炸蔬菜,根本吃不饱,对我来说,这花着同样的价钱,还不如上开封菜来个全家桶来的实在。
不过,该说不说,在花的银子和以往看的日剧日漫的滤镜之下,天妇罗确实和学校门口的炸串感觉不太一样。
首先,学校门口的炸串绝大多数是不挂糊的,比如菜卷、蘑菇、金针菇、臭豆腐、鸡皮、里脊串等,吃的是食物经过油炸后的脆。而且就算要挂糊也会挂很厚的糊,比如鸡柳棒、鸡排、猪排等,吃的是外壳的脆,内里的嫩,更重要的是显得大,更实惠,适合兜里没啥钱的小朋友解个馋。
而天妇罗通常会挂用低筋面粉和鸡蛋、清水所调制的很薄的糊,而且炸如紫苏叶这种带叶蔬菜时,会注意有一面几乎不挂糊,尽量让经过油炸的食物,最大程度吃出其本身的本味,再加上精致的摆盘,让人觉得自己的几十大洋花的值。
另一方面,是腌料、蘸料不同。
学校门口的炸串,素菜类基本上不用腌制,肉类会放奥尔良腌料和五香料等腌制,说是蘸料,更多的是摊主将以香辣为主的酱料刷上去,有的还要再撒上些丰富口感和味道层次的干料。
而天妇罗一般用松鱼干汁、薄口酱油、海米汁等来给食材入味、去腥,炸好之后,还是前面这三种调料混合的酱汁加入少量白砂糖增鲜和萝卜泥去油,作为蘸料,日本关西的京都一带,还会选择直接蘸盐。
学校门口的炸串为了控制成本,大豆油、色拉油没有固定的油种,通常一天换一次油就很不错了,而天妇罗无论是尼轰的躬匠精神,还是本土的商家为了凸显逼格,都会选择芝麻油,或者为了不抢食材本味,用芝麻油与色拉油的混合油来炸。
虽然说,天妇罗如今成为了日本菜的名片,但说实话,和寿司、生鱼片一样,天妇罗也是一种舶来品。
日本长崎给汪直立的像大明嘉靖二十二年(公元年),一场台风将五峰船主、东亚海盗话事人、大明传奇海商汪直的座舰吹到了九州岛南侧的种子岛,随船而来的还有三个佛郎机人(也就是葡萄牙人)安东尼奥·莫塔、弗朗西斯科·泽莫托和安东尼奥·佩伊托。
长筱之战中,铁炮将武田赤背扫进垃圾堆在等待修船的时候,佛郎机人以两千两白银的高价,卖给了当时种子岛大名种子岛时尧三只SnapMatchlock火绳枪,日本人废了一年的功夫仿制成功,并将其称之为铁炮,从此种子岛成为日本战国时期的军火库,为战国各大名输送铁炮,成功改变了日本战国的历史走向……
长筱之战后,铁炮成为战国最重要的武器三个佛郎机人中,有一个留在日本待了几年,因为日本自七世纪的天武天皇下达“肉食禁止令”开始,八九百年的传统下来,到了十六世纪的战国时期,日本人基本上已经不吃肉了,肉只吃鱼类和鸟类,这让留下来的那个佛郎机人梦回老家的大斋期。
天主教在复活节前六个半星期左右,会禁止吃肉,为此,很多葡萄牙人在大斋期不吃肉,改为吃一种名为"rápido"的食物,这种意思为“快一点”的食物,通常是炸小鱼和炸一些蔬菜,留在日本的佛郎机人不能吃肉,就开始制作这种食物,慢慢的,周围的日本人也喜欢上了这种食物,并开始学习并制作制作食物,并根据发音,管这种食物叫作“天麸罗てんぷら”(罗马音:tenpura)。
天妇罗拉面不过早期的天妇罗,日本人并不习惯直接吃,而是作为再加工的配菜来使用,直到江户时代中期才开始以如今的形态出现在世人眼前。
游戏仁王里的德川家康有种说法是统一日本,结束战国乱世的德川幕府(也就是江户幕府)第一任征夷大将军,人送外号德川老乌龟的德川家康,在他七十四岁时(万历44年,公元年),有一天晚上品尝了鲷鱼天妇罗,觉得很好吃,结果多吃了些,要知道老头当时已经74了,加上一辈子最爱吃茄子,一直以来吃的很清淡,冷不丁吃这么油的食物,结果肚子开始疼痛,没多久就去世了。
不过史学界认为这件事不是德川家康去世的主因,因为这个没多久是差不多两个月,应该和天妇罗无关,但德川幕府还是规定衙内不准食用天妇罗,不过禁的了将军禁不了民间,江户时期“洋風天ぷら”(洋风天妇罗)开始流行在大大小小的居酒屋,成为底层人民喜欢的美食。
日本便利店的天妇罗,只值一公斤大米到了二战后,为了加紧洗白自己侵略者和帝国主义法西斯的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动漫影视剧为糖衣,宣传日本,弱化历史,洗白罪行,天妇罗等如今日本代表菜肴也随之成为世界所熟知的美食,加之本身的躬匠精神,造了一大堆所谓天妇罗之神,硬生生将平民美食,变成了如今的精致模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