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樟树、细叶榕、大叶桉……广州沙面岛上,许多游客在古树名木前驻足观赏拍照留念,过千棵苍绿树木,已经成为拾翠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3月13日下午,寻找城市“绿光”——拾翠洲古树探究活动在沙面岛上举行,活动由广州市林业和园林局指导,荔湾区科学技术协会、沙面街道党工委、人大沙面街道工委主办。活动以与古树零距离的观察视角,引导广大群众树立共同保护古树名木、保护绿色资源的理念,形成人人都是古树“观察员”的氛围,助力美丽沙面建设,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齐当“观察员”,古树来“体检”
古诗云:春风十里五羊城,拾翠洲上绿草生。古称拾翠洲的沙面岛,历史上就是绿草成荫、绿树环绕的地方。目前,岛上有多棵不同品种的树木,其中在册古树棵,是广州市中心城区古树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古树是珍贵的生物资源和历史遗产,每一棵古树都藏着一段历史,承载着当地群众浓浓的乡愁。
为了让大家更加系统地了解古树,沙面街发起了古树“观察员”征集令,发动岛上企业、学生、住户和游客加入古树观察行列,为树木爱好者和园林工作者架起沟通桥梁。
本次活动以“门前古树观察员”为主线,带领大家学习如何观察古树,了解古树相关的系列知识,让大家一起成为守护古树生存的“观察员”。工作人员挑选岛上6株树龄超过年的古树开展观察记录活动,树种涵盖了樟树、榕树、桉树和假柿木姜子。
沙面大街54号门前的一株樟树,树龄达到年,是本次活动的首个观察对象。来自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植物保护研究所所长毕可可和高级工程师叶少萍、李铤加入本次活动,为古树观察活动进行专业讲解服务。
“对古树进行观察时,可以观察树冠、树皮、树干和树根的状况。”毕可可介绍,观察树冠可以了解古树的生长情况和枝条状况,观察枝叶可以了解养分状态和叶面病害状况,观察树皮可以发现有无病害、虫害和机械损伤等。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树,广州市林业和园林科学研究院的“树木医生”还带来了高科技为古树“体检”。活动现场,他们使用了“picus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装置”和“TRU树木雷达”等仪器设备,为古树“照B超”“拍CT”,确保对古树的评估更加科学准确。
“‘picus弹性波树木断层画像诊断装置’可以通过发射声波来检测树木内部的结构和损伤情况;‘TRU树木雷达’可以通过电磁波来检测树木内部的构造和根系生长情况。这些仪器设备可以为古树进行更加精准的检测和诊断。”毕可可说。
闻香识沙面,香樟话“乡愁”
香樟是一种香气浓郁的树种,其特有的香味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和回忆。在沙面这样一个历史悠久的地方,香樟树更是成为了代表性的植物之一,被当地居民称为“沙面香”。
跟随着“树木医生”的脚步,古树“观察员”团队来到了沙面南街52号“沙面宾馆”对面的一棵樟树,这棵树龄为年的樟树高约18米,树冠直径达到了25米,枝叶茂密,并且拥有独特的香味。
“樟树树形高大,树干通直优美,树冠开展如伞,为南方无数道路投下林荫、遮蔽尘土、缓解雨水冲刷。在沙面株古树名木中,带有阵阵清香的古樟树共有68棵,当你闻到了这股香味,就感觉来到沙面。”沙面街工作人员介绍。
如今,沙面的香樟树已经成为了这个地方的一张名片,它们承载着沙面的特色历史文化,保护它们的生长和发展,让更多人了解到香樟树的意义和价值,有助于为沙面营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和人文氛围。
沙面小学学生邱瑾晖说:“岛上的优美环境让我们可以在古树树荫下做操,在古树环绕的街心花园上玩耍,下课后沿着林荫小路回家,生活中树木无处不在。”
打卡“古树护照”,讲好古树故事
保护古树名木,让乡愁“有枝可依”;守一岛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本次寻找城市“绿光”——拾翠洲古树探究活动组织了“古树护照”盖章打卡活动。
“‘古树护照’盖章打卡活动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方式,可以吸引更多的市民和游客来到沙面参与其中,同时也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到这些古老的树木的重要性和价值。”参与活动的荔湾区人大代表、白天鹅宾馆驻店总经理林镇海表示,在店内设置盖章打卡点,既可以提升大家作为沙面“主人翁”的意识,也能够吸引更多的人来到商家处消费和体验,实现了文化与消费双赢的效果。
打卡活动将从3月14日开始,持续一周,热爱古树的市民朋友可以在此期间来到沙面进行拍照打卡。“开展形式多样的宣教活动,讲好古树名木故事,营造热爱、珍惜、保护古树浓厚氛围,有助于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和监督氛围,形成古树名木保护的合力。”荔湾区科协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方日报记者郎慧
南方日报记者吴伟洪
荔宣
郎慧;吴伟洪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